【國新專訪】基石生命總經理張函槊:“代替患者,遍嘗百草”
“經過疫情的洗禮,使得精準醫學的這些理念,包括疾病與健康的常識,更加深入人心,這也更加堅定了我們在這個行業、在某些細分領域布局的信念。”當談到后疫情時代的布局時,張函槊如此說道。
確實,經過疫情的洗禮,民眾對于健康的認知也上了一個臺階,越來越多的醫學進展、科技發展出現在大家的視野里。而精準醫療作為其中的“風口行業”之一,更是聚焦了大量關注。
但為什么風口會來臨?
“是因為它有一些內在的驅動力,疫情的洗禮只是其中一個因素。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關心的問題肯定會從衣食住行轉移到生老病死上來,尤其是疾病和健康。我認為精準醫療的‘風’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會一直持續地吹下去,只不過是在某些細分領域風向和風力會有所區別罷了。”張函槊對記者說道。
進一步來看,他們所說的“精準醫療”到底是什么?
道理與原理其實很簡單,不過就是我們常說的——對癥下藥。但如同所有普適的原理一樣,好說、難做。因為哪怕只是一種腫瘤的治療,也有無數套方案和藥物的選擇,而基石生命所做的,就是幫患者找到最優的藥物。
那么問題來了,怎么找?
當一個腫瘤患者住院之后,可以通過手術或者其它活檢手段獲得臨床標本,并對這些標本通過精準的生物信息學分析后進行基因檢測,進而發現最有可能獲益的藥物。同時進行體外微腫瘤培養與藥物篩選實驗,提供切實有效的藥物篩選的證據。二者相互配合,最大限度的保證患者個性化用藥的精確程度。隨后將多余的樣本存起來,通過制成PDX模型與藥廠合作去開發新藥,進一步的為患者提供服務。
為此,公司將基因檢測、藥敏檢測、模式動物作為三大技術平臺,這三大平臺之間彼此獨立又相互協作,逐步打造了一套一體化解決方案,助力基石生命在精準醫療的路上披荊斬棘,大步前行。
當然,這一路也缺不得同行的伙伴。“在業務方面,國新幫助我們對接了很多方面的一些資源。其次在政策方面幫助我們同步了很多信息,助力政策的精準解讀。”國新作為同行者的同時,也將持續推進投后賦能工作,與成員企業攜手前行。
以下是基石生命總經理張函槊先生接受「國新基金新媒體」的獨家采訪實錄。
【關于創業】
“我們最大的敵人是時間,最大的武器也是時間,所以恰恰要利用時間來戰勝時間。”
Q:基石生命自2016年成立至今已經近5年的時間了,這中間有哪些關鍵的發展節點讓您印象深刻呢?
張函槊:過去5年對于基石生命來說,每一年都是非常重要的,非要從里面挑出至關重要的一年,我認為應該是去年。首先我們在2020年,自主專利技術——微腫瘤藥敏檢測技術在Science子刊上發表了,我們的方法學還有臨床試驗,都得到了一定的論證。
其次在去年夏天參與到了抗擊疫情的一線工作當中,對整個團隊的凝聚力是一個升華。
第三是全年的銷售規模上了一個臺階。
第四是去年四季度的時候,我們完成了B輪融資,領投方是中國國新旗下的國風投基金。至此通過5年的積累,公司在技術、市場、管理、資本等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滿足了未來高速發展的需要。
Q:公司將“精準基石,解碼生命”作為企業理念的基礎上,又著重強調了為廣大客戶提供精準醫學一體化的解決方案,一體化具體指的是什么樣的流程?
張函槊:我們提出來的腫瘤精準醫學一體化解決方案,其實就是為患者提供一個全方位服務的流程。舉個例子,一個腫瘤患者住院之后,醫生給他進行手術,我們可以拿到他的手術樣本。如果這個患者的情況不適合進行手術,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些活檢的手段,比如說穿刺、胸腹水來取得它臨床標本。
對這些臨床標本一方面進行基因檢測,通過精準的生物信息學分析,找到它有可能獲益的藥物,另一方面會進行體外微腫瘤的培養與藥物篩選實驗,這樣我們提供給醫生和患者的就是兩份報告,一個是基因檢測報告,從遺傳學的角度來說明問題;另一個是藥敏檢測報告,提供切實有效的藥物篩選的證據,兩份報告加起來更精確的去指導患者進行個體化的用藥。同時多余的樣本可以存起來,比如把它移植在老鼠身上,制作成一個PDX荷瘤老鼠的模型,將來這個模型的樣本庫可以跟藥廠合作去開發新藥,進一步的為患者提供服務。
我們在推廣一體化解決方案的時候不遺余力的布局三大平臺,包括基因檢測平臺,藥敏檢測平臺以及模式動物平臺。我覺得最困難的地方不是前期的技術研發,而是在后端的市場推廣方面。因為一個新技術想要深入人心,需要花很大的時間精力來進行市場的背景教育。我們最大的敵人是時間,最大的武器也是時間,所以恰恰要利用時間來戰勝時間。
Q:公司將基因檢測、藥敏檢測、模式動物作為三大技術平臺,這三大平臺之間彼此獨立又相互協作,獨立和協作的關系要如何處理?您能不能舉一個具體的例子?
張函槊:首先三大平臺為什么說是彼此獨立的,因為這三大平臺分別有自己的研發和生產團隊,可以獨立的去開展業務。之所以要花這么大的精力把它們捏合在一起,變成一個有機整體,主要是想實現1+1+1>3的效應,因為當代的科學研究,尤其是臨床精準醫學,提倡的是交叉學科,多維度的解決方案,所以必須要想辦法把三大平臺整合在一起,一起為臨床的精準醫學進行服務。還是拿去年我們在Science子刊上發表那篇文章來舉例,首先是我們的藥敏檢測平臺發明了一種微腫瘤的培養模型,建立了一套體外藥敏的篩選體系,這時醫生就要問了,怎么證明培養出來的微腫瘤和體內的腫瘤組織是一致的呢?這時候就需要基因檢測平臺做一個遺傳學背景的背書,證明它們是一致的。
其次就在我們臨床研究深入的時候,有的專家又會提問,有沒有可能把微腫瘤移植到老鼠身上,變成PDX的模型,然后進行藥物篩選時,就需要模式動物平臺出馬了,把微腫瘤樣本移植到老鼠身上進行藥敏檢測,證明兩個方法的一致。
Q:您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公司的抗疫故事嗎?
張函槊:基石生命旗下的基石醫學檢驗實驗室是在去年三四月份的時候,響應國家和政府的號召,搭建了一套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生產線。在去年5月初的時候經過了北京市衛健委和臨檢中心的驗收,批準可以開展這項業務。
到了6月13號,北京新發地疫情爆發,基石醫學被衛健委抽調到了一線工作,在綠馨家園檢測點負責現場的樣本采集、信息錄入以及秩序維護等工作。當時真的是全民皆兵,公司的每一個人都投入到抗疫的工作中來,有在一線進行采樣和秩序維護工作的,也有在二線實驗室進行樣本檢測工作的,更多的人是在三線,包括準備物資,信息錄入,在辦公室值班等等。
到了去年冬天,有些散發病例的爆發,我們又進行了一些集中篩查的工作。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經歷了很多,戰勝了40多度的炎熱天氣,戰勝了零下18度的嚴寒,也戰勝了8級大風。我們最早一次開始是在凌晨的5:00,最晚一次結束也是在凌晨的5點,有的員工累極了,穿著防護服就睡著了,或者是在地上鋪張報紙就睡著了,我們真的是戰勝了很多的困難,是一股信念在支持著我們,“疫”之所在,義不容辭。
Q:在后疫情時代公司是如何布局的,內部的發展有沒有因此有一些特殊的調整呢?
張函槊:經過這一波疫情的洗禮,使得精準醫學的這些理念,包括疾病與健康的一些常識,更加的深入人心,這也就更加的堅定了我們在這個行業在某些細分領域布局的信念。一方面是要大力的開發臨床檢測的相關的業務,加大研發投入和市場推廣的投入。另外一方面,會結合疫情的一些現狀,布局一些病原微生物檢測的解決方案。
Q:您覺得精準醫療這個行業目前的痛點是什么?又該如何解決呢?
張函槊:整個精準醫學行業主要落足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前端的藥物研發,一個是后端的臨床藥物使用。先看前端的藥物研發,周期長,成本高,失敗率高,往往就是在臨床前實驗做出來非常漂亮的數據,在細胞學在動物水平取得了很好的一個結果,一旦上了臨床,人體就失敗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人臨床和動物它是不一樣的。所以現在特別缺乏一種能夠準確再現臨床腫瘤患者藥物敏感性的模型,或者叫腫瘤替身。
再來看臨床用藥這個環節,據不完全統計,臨床藥物的有效率只有30~50%,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患者是在陪榜,超過一半的醫藥費用是浪費掉了。公司也恰恰是針對了臨床痛點來解決問題,開發微腫瘤藥敏檢測模型,就是一個比較有技術優勢的腫瘤替身?;仡櫄v史,整個精準醫學行業有非常優秀的技術,從PCR到NGS,從PDO到PDX。是幾代人的努力,科學家們、臨床專家們奮不顧身的投入了這些研究,作為精準醫學的企業,我們需要做的是這些技術的臨床轉化醫學的研究,以及把這些技術在臨床上大規模推廣應用,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Q:創新是一個企業發展的核心,對于精準醫療企業來說尤其如此?;鳛檫@個行業中的佼佼者,擁有微腫瘤芯片,腫瘤精準醫療算法等多項專利技術,這些專利技術的具體的應用場景是什么呢?您覺得公司下一個創新發展的突破點又是什么呢?
張函槊:佼佼者稱謂現在還不敢當,我們只是利用一些技術的特色,在某些細分的領域取得了一些進展而已。其實無論是藥敏檢測技術也好,還是精準的腫瘤生信算法也好,它的應用領域主要還集中在臨床患者的個體化用藥指導這一塊,就是幫患者找到他最優的藥物。
至于我們的下一個技術突破,我覺得也一定來自于這些應用場景,有可能是一個新的腫瘤標志物,我們開發了一些伴隨診斷試劑;也有可能是一個新的藥物靶點,開發一款新型的靶向藥物。
其實檢測了這么多的臨床患者的標本,收集到了這么多臨床信息,這些加起來就像一個巨大的寶庫,我們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已經掌握了打開寶庫大門的鑰匙,然而這些寶藏究竟在何處?需要我們做深耕細作,需要做深度的挖掘,這是我們接下來一定要做的事情。
Q:您是如何看待精準醫療和普惠醫療之間的關系呢?
張函槊:首先我認為這二者的出發點都是好的,都是希望提高醫生的水平,為患者謀福音。其次這二者肯定是有一些區別的。精準醫學強調的是個體化醫學,強調的是患者與患者之間的不同,解決方案的不同,而普惠醫療是希望探索到一些臨床的普適性的規律,能夠進行一些規范化的教育,來提高醫生的水平,來為患者謀福利,我認為這二者其實并不沖突,可以有機的結合起來。比如,我們可以利用普惠醫療的模式來推廣精準醫療的理念。
Q:有人說精準醫療是目前的行業風口,您是如何看待這一說法的呢?您覺得這個行業未來10年乃至20年的發展趨勢是什么樣的呢?當風口紅利期退卻之后,您覺得公司要如何保持快速的增長?
張函槊:在2000年左右我還在上中學的時候,就有人大膽預測,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是生物技術的世紀,當時也是很多尖子生們奮不顧身就選擇了生物這一個專業?,F在20多年過去了,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個預言基本上實現了,基本上兌現了。當下確實是精準醫學行業的風口,再進一步說是整個生物醫藥大行業的一個風口。為什么這個風口會來臨?是因為它有一些內在的驅動力,疫情的洗禮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其實是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關心的問題肯定會從衣食住行轉移到生老病死上來,尤其是疾病和健康,所以會導致整個大行業的風口的一個來臨。我認為風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會一直的持續地吹下去,只不過是在某些細分領域風向和風力會有所區別罷了。
而我們作為精準醫學行業的企業,我們要不忘科技創新的初心,牢記為患者謀福音的使命,這才是我們內在發展的一個驅動力。我們是利用一些高科技的技術,真正的為患者來解決問題,使患者獲得最佳的治療時機,為國家節省醫藥成本費用。只有做到了這些點,企業才能不斷的高速持續的發展下去。
【結緣國新】
“精準投后賦能,助力非公黨建”
Q:下面來聊一下國新和基石生命結緣的故事,您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嗎?
張函槊:我記得是在2019年的夏天,當時國新的領導層帶隊赴北大考察,北大這邊是推薦了一些杰出的青年科學家及其優秀的成果轉化技術,其中就有我們基石生命的微腫瘤藥敏檢測技術,很快就有國新的項目團隊來找我們對接,來洽談融資方面的合作。然后到了去年6月份,新發地進行爆發之后,我們又全方位的為國新集團提供了核酸檢測的服務,也加深了我們相互之間的印象和了解。最后終于是在去年的四季度,我們完成了B輪融資的談判,完成了交割。
Q:除了資金方面以外,您覺得國新對公司的幫助還有哪些讓您印象深刻的呢?
張函槊:其實國新集團對我們的助力還是非常多的,簡單來說主要是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在業務方面,它對我們市場拓展是非常有幫助的,跟我們對接了很多方面的一些資源。第二個是在政策方面幫助我們同步了很多信息,也幫助我們對政策做出一些精準的解讀。
Q:作為非公有制企業,基石生命近期成立了黨支部,能不能談談您對成立黨組織的認識呢?國風投基金黨建工作指導員和聯絡員在黨建孵化上又做了哪些工作呢?
張函槊:其實這個事項也是跟去年的疫情抗疫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在6月份參與到抗疫的一線工作當中來,后來在秋天的時候開始回顧歷史進行總結,發現很多沖鋒在前的員工大部分都是黨員,再細細統計我們公司的黨員人數已經超過了30名,已經符合了成立黨支部的條件,所以我們還是積極的申請成立黨支部,這期間國風投的相關領導也是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幫助我們做出了一些梳理,參與了一些培訓,最終是在去年的12月17號,基石生命黨支部成立了。
【關于個人】
“代替患者,嘗盡百草”
Q:如果讓您用最通俗易懂的話,向幼兒園的小朋友介紹公司和您正在做的事情,您會怎樣介紹呢?
張函槊:我可能會給小朋友們講一個中國上古神話傳說,神農嘗百草的故事。神農氏他是利用自己的身體,以生命為代價,嘗遍世間百草,告訴群眾們哪些是可以成為莊稼,成為糧食去種植,哪些是可以入藥,可以去培育去治病,而哪些是有毒有害的,大家要警惕它去遠離它。
而我們現在做的恰恰是要建立一個腫瘤替身,代替神農氏去為廣大的患者去試藥,幫助患者找到最有效的用藥方案。
Q:在伴隨著基石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您覺得獲益最大的是什么呢?
張函槊:最大的感觸還是一種勇于創新,艱苦奮斗的精神。其實2016年公司剛成立的時候,當時我們還比較弱小,技術還不是很成熟,各方面的資源比較匱乏,是我們整個團隊的齊心協力,我們研發團隊日以繼夜的努力把這個技術研發出來了,并且在市場上推廣了。放眼未來,當公司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勢必要走出去,面臨全球化的一些競爭,那么我們就要打造民族品牌,打造民族的技術壁壘,打造民族知識產權,這是,我們作為民族科學家、民族企業家,真正需要通過艱苦奮斗,通過勇于創新來做的事情。